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【光明时评】
作者:杨玉春(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)
近日,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名单。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,旨在倡导从学校层面关注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,将健康素养融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,将健康促进贯穿学校教育教学、管理服务全过程,将健康教育渗透学生学习实践生活诸环节,系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、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。健康学校建设是落实“健康第一”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,为学校深度参与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。
如何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直是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难题。全国第八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,尽管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,但存在着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、超重肥胖率上升、握力水平有所下降、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。出现这些问题的个体成因复杂,但都反映了从家庭、学校、社区等各层面加强青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的迫切性。
在学生健康素养的培育中,学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健康学校建设是一个极佳的契机,以此可以加快建立学校健康管理制度,倡导校园健康行为,通过五育并举补齐劳动教育、综合实践的短板,积极开展公共卫生、常见疾病预防、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,有计划、有目的、系统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。作为育人的关键主体,学校应当把建设健康学校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环节,更扎实落实“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”相关实践要求。
健康是个大概念,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到底该包括哪些维度?对此,世卫组织从身体健康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给出定义。结合我国学生的具体情况,在关注肥胖、脊柱侧弯、龋齿、流感等常见病或传染病预防的同时,还需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卫生问题。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、提升健康素养、养成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,注重学校健康教育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,让学生能够开心地笑出来、愉快地跑起来。
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,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是非常必要的,对健康教育而言,大中小学校宜有不同的侧重,而其主要目的都是坚持健康知识传授、健康意识形成与健康行为实践相统一原则,提高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与健康技能水平。
健康教育具有专业性、综合性、实践性等特点,健康教育工作要注重多方协调、系统治理。目前,各大中小学校对健康课教育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,健康教育教师面临的工作职责不清、课时无法保证等困惑应尽快化解。因此,健康教育工作要从学校课程入手,优化健康教育课程,发挥课堂教学作用;为健康教育的相关教师提供实现专业价值、施展专业水平的舞台与空间,充分展示健康教育的专业魅力,同时促进学生健康素养知识和能力的提升,也促进家长对学校健康教育满意度的提升。健康教育工作还应加强统筹社会力量参与,提升政府在健康教育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,教育行政、教学研究、卫生健康等相关单位要在师资配置、课时安排、研修培训、专题教研、健康科普等方面给予支持。
《光明日报》(2023年07月10日 02版)
来源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