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资讯 > > > 正文
监控学生一举一动、量化打分制造焦虑,教育数字化走歪了? 每日看点
发布时间:2023-06-03 02:20:26   来源:当代教育家  

本文共4000字,阅读约需8分钟

来源:校长会

导言


(资料图)

追随教育数字化的潮流,很多中小学将课堂管理App引进校园,以期实现对课堂教学的“智慧管理”。但事与愿违,一些举措却加重了教育焦虑。

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”

不再失联

据半月谈报道,近日,一些家长反映,一款覆盖3000万名学生的教育类App“班级优化大师”在全国部分中小学使用,这款App会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行为,并通过加减分给学生排名,公开评比,加深了本已严重的教育焦虑。

这款App的页面上,主要有以下功能:老师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“图文点评”,即对学生行为拍照后上传,再配上“积极发言”“坚持读背”等正面评语或者“课堂纪律差”“大声喧哗”“追跑打闹”“上课走神”等负面评语,老师可自由设定加分和扣分的分值,并且所有数据可以一键发送至家长。系统还会自动生成分数,进行每周、每月、每学期等排名。

一些家长直言:说到底,这还是在用分数评价孩子,只是将“考试分”变成了“行为表现分”。

01

家长吐槽:

评分规则令人抓狂,加剧焦虑

‍‍‍‍

据一位家长反映,当看到孩子在App上排名班级倒数第三时,愤怒、不堪、难过的情绪油然而生,久久不能平静,于是像火山喷发一样狠狠地批评了孩子一顿,根本不给孩子辩解机会。在家长的眼里,“-21”分简直是令家长难堪的分数,瞬间点燃了焦虑情绪

当评价权掌握在老师等少数人的手里时,公平与否就成为家长关注的一大问题。

一些家长直言,班级上情商高会讨好老师的孩子永远排在前几位,而没心没肺的孩子永远得不到加分

还有一些家长说,很多老师嫌麻烦,所以直接把加减分的权限下放给了班干部,由班干部管理学生并负责打分,由此,班干部和自家孩子关系怎样,就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分数。

App上有一个设置,就是学校和老师可以自定义哪些行为可以做,哪些行为不可以,由此也产生了很多令人费解的规则。比如有学校规定,学生午睡必须趴着睡,画画或者看书都扣分;课间不能在走廊上聚集,不能用手转笔,不能玩纸飞机,不能做出危险动作,否则都要扣分……简直是“这也不能做,那也不能做”,就让孩子在教室里当个安静听话的“机器人”。家长吐槽,这不是教书育人,这是工厂生产标准件。

与分数相关的,是孩子的各种机会。在一些学校,这一分数还直接影响孩子加入少先队的机会。

在重庆市网络问政平台, 一些家长联名投诉,认为借助App给孩子打分、排名、颁奖弊大于利,建议取消用软件日常给孩子加减分及排名的行为,“实在要借助软件则取消分数,只用评语,多鼓励孩子,不要搞什么排名”。

对此, 渝北区教委回复:学校借助软件,对学生行为表现做成长记录,让其清晰看到自己的行为变化。我委要求学校严格执行相关文件精神,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,做好家校共育,力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。

“不要打压孩子了”“希望任何规则都不要灭了孩子的个性”——不少家长说出了自己的心声。

02

老师无奈:

莫名背了锅,还改变不了有问题的学生

在各类教师培训会上,不少名师工作室的带头人,纷纷分享了使用课堂软件进行班级管理的经验和做法,比如把App的世界设置成一个江湖,给每个学生设定特定的人物形象,通过奖励机制给学生戴上星星或者月亮,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“特别”,或者通过“随机挑选”功能来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,让课堂教学有了做游戏的感觉。

事实证明,这类App的确有一些优点,能够有效激活课堂,也让教师从繁复的填表和写班级记录的工作中解脱出来。但在评价方面,它能 否有效激活学生追求进步的动力?其表现并不令人满意。

比如:一位班主任说:刚开始用这些App管理班级,效果还比较好。但一段时间以后,那些分数较低的学生就开始不在意了,甚至有些自暴自弃。

系统会将所有项目的分数自动累加成一个总分数,每个学生的最终排名都印证这个总分数。这就违背了多元评价的原则。每个孩子擅长的领域不同,比如小王同学在各类文体活动上表现特别积极,能拿到很多分数,但他常常会违反一些课堂纪律,导致总分很低。

老师们都知道,教育学生时,只有让学生体会到“我很好”的感觉,他才会越变越好。学生觉得自己被“看见了”,才能体会到价值感,才会产生进步的动力,进而在不足的领域努力改善。但若只有一个总分数,并对此进行排名,小王同学在活动表现上的特长就不能被看见,他也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。长期的挫败感容易让孩子失去前进的动力。

总结起来,这类App对乖巧的学生很友好,而对“行为表现上的差生”很不友好。但班级管理最头疼的,不正是激励和改变这些“行为表现上的差生”吗?

机器看不到孩子的优点,可老师能够做到。作为老师,应该去发现孩子的长处,而不是利用系统的扣分功能,揪着孩子的短处不放。一位一线老师也坦承:“要了解做量化评比的根本目的是什么,不能用扣分,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对校园的向往。”

同时,这款App在宣传家校沟通方面,也有“翻车”的情况。有老师表示,教育局和学校要求下载软件,所以我就把链接推送到了家长群,并且说明了家长可自愿加入。但不久后,就有家长去教育局投诉了我,说我着急利用App圈钱,然后我就莫名其妙地开始接受调查,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。

原来,App并不是免费试用,家长要想看到孩子的排名,需要支付39.9元的年费。这引起了很多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误解。

03

专家建言:

学生评价,不能被技术简单操控 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先哲看来,一些学校借助教育App对学生进行所谓全过程成长记录,并跟学生的评价档案结合,看起来挺科学,但这些做法容易增加学生心理压力和家长教育焦虑,不利于教育发展。

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,基于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评价,目前技术上不成熟,使用程序、规范上也不成熟。在这种情况下,学校在推广应用时一定要避免让学生被工具简单操控。

还有专家表示,数字化工具用好了,确实有助于教学的开展,但数字化教育考评的指标体系一旦脱离了教育本质,只会变成物化学生的工具,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。

近年来,教育部多次表态,鼓励学校利用信息化手段,完善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。在这一背景下,许多地方和学校展开了探索。但同时,教育部三令五申,禁止学校、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,也明确要求教师不得公开学生成绩和排名。

2019年,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》明确规定,对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App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,推荐使用的教育App也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,不得与学分、成绩和评优挂钩。

但实际情况显然与教育部的要求不符。

广东省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,关于学情的收集、反馈,很多学校没有人力物力去做,但是一些学校觉得在有必要的情况下,可以引入教育App来做。但前提是不能收费,不能有强制性,不能与成绩、评优挂钩。如果班主任在班级家长群中提出让家长安装使用与学情相关的教育App,且存在诱导收费行为,肯定是违反规定的。

那么,应该如何利用如火如荼的教育数字化潮流,推动学校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评价呢?

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介绍,学校可采集学生身心健康、阅读情况、研究性学习等数据,并建模分析,生成全方位的学生画像,立体化评价学生。

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汪琼认为,要多渠道采集学生成长数据,实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。评价不仅要包括结果,还要包含学习行为、认知过程和心理变化等过程性数据,实现过程评价。

全国人大代表、东北师大附中校长邵志豪认为,要构建多主体、全息化的学生评价体系。评价最主要的主体是学生自己,还有教师、同学、家长、社会活动的指导者等。要构建全过程、记录性的学生评价体系,记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点滴与标志性成果,特别是记录过程与感想

还有专家建议,评价 学生不能过度依赖技术。 要把握四个重要原则,一是价值取向从“考核选拔”转变为“促进发展”,二是目标构建从“人为预设”转变为“人为预设+数据挖掘”,三是评价依据从“经验+小数据”转变为“大数据”,四是评价功能从“后置干预”转变为“前置预测”。

为此,校长和教师要发挥更多智慧,看到数据背后隐藏的问题,不盲目地陷入大数据的“陷阱”。学校教育的目标是给予学生相应的支持,引导学生健康、全面、快乐成长,这是冷冰冰的手机应用程序所无法完成的任务。

正如一位网友所说:“课堂是自由的,学生的发展也是自由的,制度过度严苛只会起到反作用。给孩子留点空间吧,不要让他们觉得在教室上课比坐牢还煎熬。”

来源 | 校长会原创

参考资料:

1. 学生一举一动皆量化打分?教育数字化“好经”别念歪了》(半月谈)

2.《智能化学习分析:学生过程评价创新支点》(中国教育报)

3.《学生一举一动都要打分,合理吗?》(光明日报)

作者 | 麦迪

喜欢今天的文章,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 “在看”

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~

— END —

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

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

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

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”

不再失联

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↓ ↓ ↓

中国教育人绝对不能错过!108公里的戈壁徒步挑战赛即将开始

引领名校突围!这位校长守正出奇,令人惊叹……

封面人物 |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,由衷感叹: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

封面人物丨聂明智:用一生的时光,打造教育的理想国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@  2015-2022 时代器材装备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  联系邮箱:295 911 57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