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来了。这几天,闵行区浦汇小学孩子们课余生活的主题是“探春”,或在校园里植树护绿,或到“小精灵农场”当个小农人。为此,学校还建立了一支阵容堪称强大的“劳模导师团”。
浦汇小学将劳模请进校园,得益于上海近年来倡导的用好用活社会大课堂资源,打造“全链条式”校外教育体系的成功实践。
图说:宝山区通河中学学生在课后学堂学厨艺 采访对象供图(下同)
(相关资料图)
开发校外实践课程
“去年1月,学校挂牌成立了上海市劳模工作室,叶引、仉红芳等6位劳模走进学校与孩子们结对,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劳模精神、聆听劳模故事、分享工匠情怀。”浦汇小学校长张蕊说,如今从浦汇小学延伸至浦江镇学区化小学教育联盟中的9所小学,再到全市乃至全国的多所学校,劳模进校园项目的整体架构已经搭建完成。一本《劳动实践手册》也已开始推广使用,共有1至5年级10册教材,合计160课时,从日常生活劳动、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方面设计了丰富的课外劳动教育内容。
把劳动模范、能工巧匠、著名科学家和德艺双馨艺术家请进校园,极大增强了各校“五育并举”的师资力量,也有效地盘活了校外教育资源。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,上海以推进落实“双减”部署为抓手,强化协同育人,整合用好校内外资源,统筹校外实践活动课程,动员组织各区和街镇向学生免费开放各类社区教育资源,供学生就近就便开展各种活动,为学生课外学习、职业体验、社会实践和生涯教育创造了更多和更好的条件。近年来,通过馆校结合、馆馆合作,确立爱国、科普、国防、实践、生态文明五大教育模块,针对不同年段学生开发了主题参观、自主学习、专题讲座、课堂教学、动手体验、研学实践等课程,相继推出了《红色一课》《院士一课》《博物馆一课》《劳模一课》《财商一课》《创客坊》等优质实践课程,引导学生体验社会大课堂的魅力。遵循初心之地、复兴之路、强国之梦、文化之根、魅力之城主题设计思路,本市建设了100门《红色一课》馆校合作优质课程。依托上海学生活动营地,《红色起源》《国际交流》《申城魅力》《申城文脉》《绿舟芳踪》《成长仪式》等研学实践教育主题课程受到孩子们的追捧。
图说:徐家汇街道与上海工艺美院签约,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
用好用活社会课堂
“双减”是为过重的课业负担做减法,但为孩子们营造幸福的童年却要做加法。正是源于这个宗旨,徐汇区长桥街道积极拓展校外阵地,深化“社校联动 清和育人”品牌,让孩子们在社区里快乐学习、健康成长。长桥街道社区学校主动将萌娃武术系列课程送入8所学校,共计484节课程。从2019年开始,每天下午放学以后,长桥街道都会在文化中心广场开设花样跳绳活动,由街道购买服务,聘请专业花绳教练进行开放式授课,孩子们随到随学随玩。此外,街道还设置了9个高中生社会志愿服务岗位,让更多的青少年在社区的大课堂里提升综合素养。
钱学森图书馆有个“周五研学服务日”项目。近日,南洋初级中学七年级同学在馆内教育专员带领下完成了“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”“钱学森的人生选择”“探索战略科学家钱学森成才之路”等不同主题的研学路线与课程。“周五研学服务日”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立足高校,紧扣学习和弘扬钱学森精神的主旨,引导学生从校舍走向馆舍,在特有的跨学科学习场景中上好思政课,也上好创新课。
在全市,各区、各街镇、各行业正在积极用活用好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、初心始发地、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所拥有的各类社会资源,推出了各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,编制了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版图,设计了集爱国主义、公民教育、科学探究等12个主题序列的社会实践资源图谱,从而做活校外教育资源供给链,对接学生成长成才需求。据统计,上海现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3家,市级革命历史遗址遗迹650余处,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330家,科普教育基地300余家,博物馆和美术馆近240家,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近220家,学校少年宫300家,学生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实践营地30余家。
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
关键词: